top of page

我的焦慮兒👶🏻


焦慮-兒童

在每個發展階段中,小朋友都有機會會對不同事物產生焦慮,這是常見的現象,亦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。舉例,在6個月至3歲的階段,小朋友有機會會對分離產生焦慮,當與照顧者分開時,會表現得煩躁不安。進入了學前期,小朋友有機會開始產生特定性的恐懼,常見的包括動物、昆蟲、暴風雨、高處、水、血液和黑暗等。到了學齡期,當社交需求慢慢增加,小朋友有可能會在社交場合上表現得害羞或出現焦慮的表現。焦慮是一種面對壓力的自然反應,一般來說,隨著時間會慢慢緩和。


既然焦慮有機會是正常的現象,那我們什麼時候才需要擔心?簡單來說,當焦慮情緒表現得非常強烈,開始影響小朋友的日常生活,如社交、上學表現,或造成困擾時,我們則需要多加留意。


相比起大人,小朋友未必能夠清晰表達自己的內在經歷和情緒,因此我們必須特別留意他們情緒、行為、身體上所產生的變化。情緒上,留意有否變得易怒、時常哭泣、情緒爆發、負面低落等。行為表現上,變得依賴、社交退縮、失去動力、難以集中注意力、入睡困難、半夜醒來、逃避等。身體上出現各種不適,如頭痛、腸胃不適、尿床等。


小朋友焦慮如何處理?

焦慮症有很多種類,而治療方式都不一樣,但如果留意到家中的小朋友開始出現焦慮情緒,父母和照顧者都可以先採取一些簡單措施作介入。首先,持不批判的心,耐心聆聽孩子的焦慮或擔憂,接納孩子的情緒經歷,安撫情緒。第二,與孩子共同探討問題根源以及解決方案(如:循序漸進式接觸恐懼),同時清晰讓孩子明白他不是孤單的,不需要獨自面對。第三,與孩子練習簡單的放鬆技巧,如:肌肉放鬆練習和呼吸練習。第四,與學校保持溝通,合力為孩子提供支援和校內協助,如:提供情緒輔導、建立安全的空間、社交支援、學業支援等。最後,如果焦慮情緒持續地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,必須考慮求醫,為孩子訂立治療方向。照顧小朋友的同時,家長和照顧者也要記得好好照顧自己的情緒。🌱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